侧足而立
拼音cè zú ér lì
含义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典故出处
《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成语举例:他吓得侧足而立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人敬畏或惧怕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形容人站立时保持稳定的姿势,也比喻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的心态。
使用场景
- 可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坚定的心态,也可用于形容人站立时保持平衡的姿势。
故事起源
- 《论语·子罕》中有一段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的弟子子罕问孔子如何做到既能遵循利益,又能坚守命令和道义。孔子回答说:“侧足而立。”意思是说,人在做决策时应该保持平衡的心态,既要考虑利益,又要考虑道义和原则。
成语结构
- 动宾成语。
例句
- 1. 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侧足而立,保持冷静的思考。2.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依然侧足而立,坚持自己的信念。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侧足而立”想象成一个人站立时,因为重心不稳,所以需要抬起一只脚来保持平衡的姿势。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坚定、冷静有关的成语,如“泰然处之”、“坚韧不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比赛中,我侧足而立,保持平衡,成功完成了高难度动作。2. 初中生:面对考试的压力,我们应该侧足而立,冷静应对,不要慌张。3. 高中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要侧足而立,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又要考虑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