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行露宿
拼音cǎo xíng lù sù
含义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内生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典故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内生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近义词
餐风露宿
英文翻译
hike through the grass and spend the night in the ope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成语举例: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形容旅途的艰辛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蓿
详细解释
- 草行露宿是由“草行”和“露宿”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其中,“草行”表示在野外行走,没有固定的住所;“露宿”表示在户外露天过夜,没有固定的住所。合在一起,成语的含义是指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在野外或户外露天过夜。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没有固定住所或无家可归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在户外露天过夜的情况,比如露营或徒步旅行。
故事起源
- 成语“草行露宿”最早出现在《晋书·陶侃传》中,记载了陶侃在战乱时期流亡在外,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在野外过夜的情景。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草行露宿是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在战乱时期,很多人不得不草行露宿。2. 他因为失业无家可归,只能草行露宿。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草行露宿”与无家可归、流浪等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想象一个人在草地上行走,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在草地上露宿。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与无家可归、流浪有关的成语,如“衣食不周”、“流离失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农村的孩子没有房子住,只能草行露宿。2. 初中生:战争使很多人失去家园,不得不草行露宿。3. 高中生:在户外露营时,我们体验了一晚上的草行露宿。4. 大学生:参加户外徒步旅行,我们在山上草行露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