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猢狲散
拼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含义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典故出处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英文翻译
when an influential person falls from power, his hangers-on disperse <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成语举例:巴金《家》:“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做丞相,许多势利小人都依附于他作威作福,秦桧的亲戚曹咏因善于拍马屁而当官,十分得意,唯独曹咏的大舅子厉德斯不理他那套。秦桧死,曹咏被贬职,厉德斯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派人送给曹咏。
详细解释
- 树倒猢狲散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群猴子住在一个大树上,这个大树是它们的家。有一天,大树倒了,猴子们失去了栖身之地,于是纷纷四散逃跑。因此,树倒猢狲散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领导者垮台或者权威崩溃后,追随者或者属下纷纷离散的情景。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领导者失去权威,导致其追随者或者属下纷纷离开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团体或组织的分崩离析。
故事起源
- 树倒猢狲散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具体故事内容可能因地区和版本的不同有所差异。
成语结构
- 树倒猢狲散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含义,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整个成语的意义。
例句
- 1. 领导者的权力被剥夺后,原本忠诚的部属树倒猢狲散。2. 这个组织的领导层出现了内讧,导致下属们树倒猢狲散。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棵大树倒下后,猴子们四散逃离的情景,以此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以丰富你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们的班主任生病请假的时候,班级就像树倒猢狲散一样,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2. 初中生:老师突然辞职后,学生们就像树倒猢狲散一样,每个人都四处寻找新的指导者。3. 高中生:学校的校长被撤职后,整个学校就像树倒猢狲散一样,各个部门都陷入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