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在旦夕
拼音wēi zài dàn xī
含义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出处《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典故出处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近义词
朝不保夕、危如朝露
反义词
安如磐石
英文翻译
Danger may come any tim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成语举例:现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将不保。(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夕,不能写作“歹”。
成语辨析:危在旦夕和“危如累卵”都含有十分危险的意思。危在旦夕着重指危险就要发生;多用于生命;“危如累卵”着重指危险的程度;多用于地方的防守;房屋的倒塌等事物。
成语谜面:午安
歇后语:风前烛,瓦上霜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包围了孔融屯兵地都昌,孔融派太史慈去请平原相刘备出兵救援。太史慈到平原对刘备说孔融目前危在旦夕,盼望出兵前去解围,刘备立即派精兵3000随太史慈前去,起义军见援军已到,立即解除对都昌的包围。
详细解释
- 危在旦夕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危”、“在”、“旦”、“夕”组成。其中,“危”表示危险,指事物面临严重的困境;“在”表示存在,指危险已经到来;“旦”表示天亮,指一天的开始;“夕”表示夜晚,指一天的结束。整个成语意味着危险就在黎明和夜晚之间,形容事物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随时可能发生灾难。
使用场景
- 危在旦夕一般用来形容危机临近,情况非常紧急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战争、经济危机等各种紧急情况,强调事物处于危险的状态,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四年》有记载:“孔子曰:‘寡人之危,如朝露之危也,危在旦夕矣!’”这个故事是指当时鲁国的国君僖公面临危机,孔子用“危在旦夕”来形容局势的紧急性和危险性。
成语结构
- 四字成语,由“危”、“在”、“旦”、“夕”组成。
例句
- 1. 这个小镇的生活环境堪忧,居民的安全危在旦夕。2. 那座山体上的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居民们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3. 在战争爆发的前夕,人们感到国家的命运危在旦夕。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危在旦夕”与“危险在黎明和夜晚之间”进行联想。黎明和夜晚是一天的开始和结束,而危在旦夕表示危险就在这个时间段之间,形象地表达了危机临近的紧迫感。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危险、紧急情况相关的成语,如“危如累卵”、“危急存亡”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我差点摔倒了,危在旦夕的时候,妈妈及时拉住了我。2. 初中生:我们班级的考试成绩不太好,危在旦夕的时候,老师提醒我们要努力学习。3. 高中生:面对疫情的蔓延,危在旦夕的社会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共同抗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