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方外之人在词典中的解释
fāngwàizhīrén

方外之人

拼音fāng wài zhī rén

含义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出处《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

典故出处

  • 《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

近义词

  • 方外之士

英文翻译

  • person outside the boundaries of this earthly world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成语举例:侄女出家多年,乃方外之人,岂可擅离此庵。尚求伯母原谅。(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僧道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仿

详细解释

  • 方外之人是指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人。他们不愿受到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信奉佛教的僧人或隐居山林的人,他们舍弃了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和修行的境地。

使用场景

  • 方外之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受世俗约束的人。可以用来形容追求内心自由和宁静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人。

故事起源

  • 方外之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佛教文化。佛教强调超脱尘世,修行解脱。方外之人指的就是那些信奉佛教的僧人,他们舍弃了尘世的欲望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行的境地。

成语结构

  • 方外之人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方”、“外”和“之人”。

例句

  • 1. 他是一个方外之人,拒绝参与世俗的争斗。2. 这位方外之人选择了隐居山林,过上了简朴的生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方外之人”与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人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广阔的原野上,四面没有墙壁束缚,自由自在地行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佛教文化和修行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方外之人的背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课外时间里成为方外之人,追求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2. 初中生:她在网络世界中成为方外之人,追求自由和个性。3. 高中生:他选择了出国留学,成为了方外之人,追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成为方外之人,追求学术研究和自我成长。

拆字解意

方外之人成语造句

  • 方外之人造句(精选13条)

    1、这些叶倾禾不知道,身为方外之人,无关紧要。2、然后我觉得自己成了个方外之人,正坐在这方外之地。3、老纳方外之人,已不问世事,心安乐处,即身安乐处。4、在我年幼的时候,曾随爹娘远赴西域,得一位方外之人,传我几招,至此铭记于心,方才情急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