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达耳通
拼音mù dá ěr tōng
含义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出处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典故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策考》:“噽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近义词
耳聪目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聪明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指人的眼睛聪明,能够洞察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强,能够迅速理解和领悟事物。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鲁国大夫子贡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聪明,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有一次,子贡在孔子面前讲述了他所见到的一幅画的全貌,孔子就赞叹说:“目达耳通啊!”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
成语结构
- 由“目”、“达”、“耳”、“通”四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目达耳通的洞察力让人佩服。2. 她的目达耳通,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目达耳通”与聪明、洞察力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的眼睛能够达到耳朵,表示他的洞察力非常强。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目光如炬”、“目不识丁”等,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目达耳通,能够很快地理解老师讲的知识。2. 初中生:她的目达耳通,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3. 高中生:他的目达耳通,能够洞察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规律。4. 大学生:她的目达耳通,能够迅速理解复杂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