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树
拼音pí fú hàn shù
含义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出处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典故出处
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近义词
自不量力、螳臂当车
反义词
量力而行
英文翻译
a person's overstimating his strengt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成语举例: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撼,不能读作“ɡǎn”;蚍,不能读作“bǐ”。
成语辨形:蜉,不能写作“浮”。
成语辨析:见“螳臂当车”。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李白、杜甫刚去世不久,就有人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妄加诋毁,韩愈对此很不满意,就写给好友《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得到张籍的赞同。
详细解释
- 蚍蜉是一种微小的昆虫,撼树指的是摇动大树。成语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微小的人或事物企图挑战远超自身能力的强大对手或事物,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甚至自取灭亡。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自不量力、不自量力的人或事物,警示人们不要自负过大,不要轻易挑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物。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庄子·天下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蚍蜉自以为很强大,想要去撼动大树,结果被大树轻易地摇落在地。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自负过高,要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成语结构
- 蚍蜉撼树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其中蚍蜉和撼树都是具体的事物,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力量大小。撼树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挑战或摇动大树的意思。
例句
- 1. 他只是一个小学生,却想要挑战成年人的权威,简直是蚍蜉撼树。2. 这个小公司想要与国际巨头竞争,实在是蚍蜉撼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蚍蜉想象成一个微小的昆虫,而树则是一个巨大的植物。这样的形象对比可以帮助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即形容力量微小的人或事物挑战强大对手的情景。
延伸学习
- 蚍蜉撼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成语,通过学习成语的起源和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对于力量和自信的看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蝼蚁尝辣等,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怕和大人比赛,就像蚍蜉撼树一样,我也能做到!2. 初中生: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学生,却敢于挑战学校的规定,真是蚍蜉撼树。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要坚持努力,不要像蚍蜉撼树般不自量力。4. 大学生:虽然我们是大学生了,但要记住不要蚍蜉撼树,要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蚍蜉撼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