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
拼音miàn hóng ěr chì
含义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典故出处
《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近义词
羞愧满面
反义词
面不改色
英文翻译
be flush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成语举例: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羞愧的样子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赤,不能读作“cì”。
成语谜面:喝醉酒红脸
歇后语:灌血的猪头
成语故事
清朝时期,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给自己取别号“死里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后不住面红耳赤,意往神驰,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
详细解释
- 当人们感到尴尬、害羞、愤怒或激动时,面部会因为血液循环加快而变得通红,尤其是脸颊和耳朵。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情绪激动时脸色的变化。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绪下脸色变得通红,例如尴尬时面红耳赤、愤怒时面红耳赤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因为贪污被上司发现时,脸色变得通红,即面红耳赤。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面红耳赤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面红”和“耳赤”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当老师点名时,小明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2. 她听到了尴尬的笑话,脸上顿时面红耳赤。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人们在尴尬、害羞或愤怒时脸色变红,像是被火烧一样,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形容脸色变化的成语,如面如土色、面黄肌瘦等,来丰富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被老师批评时,我感到很尴尬,脸红得面红耳赤。2. 初中生:在演讲比赛中,我紧张得脸红耳赤,但还是坚持完成了演讲。3. 高中生:当他听到了父母的责备时,脸上顿时面红耳赤,显得非常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