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含义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出处《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典故出处
《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近义词
互通有无、有来有往
反义词
一厢情愿、来而不往
英文翻译
deal with sb. as he deals with you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成语举例: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尚,不能读作“tǎnɡ”。
成语辨形:礼,不能写作“理”;尚,不能写作“上”。
成语谜面:敬人者受人尊敬
歇后语:投桃报李;得牛还马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家收弟子开坛讲学,引起了鲁定公的重视,经常到宫中讲学。季府的总管阳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见他。一次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知道孔子最讲究礼尚往来的,终于得到孔子的回访。
详细解释
-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一句古老谚语,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尊重和回报对方的善意。它告诉我们,对他人的礼貌和友善不仅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受到他人的帮助、关心或礼遇时,我们可以用礼尚往来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并表示我们愿意回报他们的善意。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一章。孔子的学生子路向卫灵公请教如何待人时,卫灵公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路表示不理解,卫灵公解释说:“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这就是礼尚往来的含义。
成语结构
- 礼尚往来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礼”、“尚”和“往来”。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但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成语。
例句
- 1. 在国际交往中,礼尚往来是维护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2. 他对我很友好,我也要礼尚往来,回报他的善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礼尚往来”与“礼貌”和“回报”这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记忆。同时,可以想象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保持礼貌,以及在受到他人的好意时及时回报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礼尚往来相关的成语和谚语,如“以德报怨”、“情同手足”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礼尚往来原则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给我买了礼物,我要礼尚往来地给她一个拥抱。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很好,我们应该礼尚往来地尊敬她。3. 高中生:朋友帮我复习功课,我要礼尚往来地帮他解答问题。4. 大学生:室友给我借了书,我要礼尚往来地请他吃饭感谢他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