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声匿迹
拼音liǎn shēng nì jì
含义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出处《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典故出处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藏匿起来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详细解释
- 敛声匿迹的字面意思是收起声音和隐藏踪迹。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突然消失不见,不再出现在公众面前。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犯罪嫌疑人或者做了错事而害怕被追究责任的人。
使用场景
- 敛声匿迹经常用来描述那些犯罪嫌疑人或者腐败官员在被曝光后立即消失不见的情况。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选择逃避和躲藏起来的行为。
故事起源
- 敛声匿迹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名叫田忌的将军,他在马术比赛中多次战胜了强大的赵国。赵国的国王赵武灵王感到非常羞愧和愤怒,决定通过换马来挑战田忌。田忌聪明地选择了自己的马匹,并在比赛前故意隐藏了最好的马。最终,田忌通过敛声匿迹的策略,先输后赢,成功战胜了赵国的马队。
成语结构
- 敛声匿迹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面对严重的指控,他选择了敛声匿迹,消失了几个月。2. 那个腐败官员在被曝光后,立即敛声匿迹,躲避了法律的制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敛声匿迹”与“躲藏起来”、“消失不见”等词语进行联想来记忆。也可以通过与故事起源中的田忌换马比赛的情节进行联系,将田忌的智慧和敛声匿迹联系在一起,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敛声匿迹相关的成语,如“销声匿迹”、“不露声色”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与逃避、躲藏相关的成语,如“遁入空门”、“鸵鸟心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考试作弊被发现后,他选择了敛声匿迹,不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2. 初中生:这个小偷偷走了班里同学的钱包后,敛声匿迹,再也没有出现在学校。3. 高中生:老师发现考试作弊的学生后,他们有的选择敛声匿迹,有的选择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