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
拼音kǒu zhū bǐ fá
含义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典故出处
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近义词
大张挞伐
英文翻译
denounce by tongue and ope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成语举例: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伐,不能读作“dài”。
成语辨形:诛,不能写作“洙”;伐,不能写作“代”。
详细解释
- 口诛笔伐是由“口诛”和“笔伐”两个词组成的,其中,“口诛”意为口头上的谴责和攻击,“笔伐”意为书面上的批评和指责。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对人或事物进行言辞上的严厉批评和谴责。
使用场景
- 口诛笔伐常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它可以用来形容对不道德行为、错误观点、不负责任的言行等进行公开的谴责和批评。这个成语常用于新闻报道、社会评论和文学作品中。
故事起源
- 关于口诛笔伐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起源。这个成语的起源可能与古代的文人雅士有关,他们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不道德行为的批评和谴责。
成语结构
- 口诛笔伐是由两个动词和一个连词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对政府的腐败行为进行了口诛笔伐。2. 这篇文章口诛笔伐了社会上的虚伪现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口诛笔伐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用嘴巴大声谴责另一个人,然后用笔伐下来批评和指责的内容。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批评和谴责相关的成语,如“口无遮拦”、“言辞激烈”、“指责万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口诛笔伐了我们班上的调皮学生。2. 初中生:他对那个欺负弱小的同学进行了口诛笔伐。3. 高中生:这篇文章口诛笔伐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4. 大学生:他用尖锐的言辞口诛笔伐了政府的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