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岫岩坑在词典中的解释
xiùyánkēng

岫岩坑

拼音xiù yán kē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岫岩坑 xiù yán kēng

    岫岩坑位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的一个环形构造,是中国学者曾经关注过的一个疑似陨石坑。2009年11月30日证实,岫岩是我国第一个陨石撞击坑,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领土上这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

    岫岩坑-简介

    岫岩陨石撞击坑全景照片

    岫岩坑的深度可能在500米左右,甚至更深,很有可能是小行星疾速撞击爆炸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陈鸣博士介绍说,在坑底河沟露出的基岩中,专家们找到了发生强烈变形的石英颗粒,并在其中发现了冲击作用产生的痕迹,其特征与著名的德国里斯陨石坑石英击变面状页理相同。除人工核爆炸和自然界大规模撞击作用以外,任何其它地质作用包括火山喷发、构造运动和地球深部高温高压等,都不可能在矿物中产生这种特殊的痕迹。这为确定该坑陨石撞击成因提供了确切证据。

    “岫岩坑”北部和东部坑唇内侧坡地,形成了许多向坑中心方向延伸的放射状沟谷。相间排列的放射状山梁和山谷形成了特殊的地貌特征,在剖面上形成舒展向上的弧形曲线。这种特殊的沟谷形态不同于一般自然侵蚀风化形成的山梁和山谷、火山口或其他地质地貌特征,表现出陨石超高速撞击导致坑内岩石向外抛射产生的特殊地貌。

    专家正对该坑进行系统的矿物冲击效应、坑体结构、撞击年代、湖沼相沉积与古环境等研究,将全面揭示撞击坑的形成过程、特征和历史。

    2009年11月30日出版的《科学通报》54卷22期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陈鸣等人发表论文《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证实岫岩发现我国第一个陨石撞击坑,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领土上这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

    岫岩坑-规模

    岫岩陨石坑全景

    岫岩坑直径1.8公里、深150米的陨石坑的秘密。“大坑”竟与一个标准的正圆几乎相同,加之周围群山环绕,好似一个巨大的指环静静卧在山间。

    从撞击坑四周山岭登高向下观望,整个坑形态呈碗状。撞击坑直径约2000米,坑深约150米,据村民们介绍,现有一个村民组60余户人家在此居住。由于周围山岭环绕形似一个圆圈,所以该村民组以“罗圈”为村名。

    岫岩坑-地理

    浅粒岩石英颗粒中存在的密集均匀的击变面状页理位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的一个环形构造是中国学者曾经关注过的一个疑似陨石坑。该坑地貌为一环形坑,当地居民称之为称为圈里。

    地质

    本区地层为下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变质岩,主要岩性为变粒岩、浅粒岩,含少量大理岩和混合岩.在坑区范围,浅粒岩是主要岩性,约含50 v01%(v01%示体积百分,下同)石英、45 v01%长石、4v01%云母、少量角闪石、石榴子石、磷灰石、金红石等副矿物,浅粒岩中石英和长石粒度一般为1~5 mm.

    地貌

    岫岩陨石撞击坑位于辽东半岛中部丘陵地带(40°21'55"N,123°27'34”E),在平面上呈现为近五边形到似圆形.该坑形态呈碗状(图1),直径为1.8 km,坑底与坑唇山脊高差为135~230 m,平均150 m.坑底中央区海拔高度约140 m。

    坑唇山脊和坡地有厚度为0.5~6 m的风化浮土.坑底覆盖了较厚的泥岩和泥炭土等第四系湖沼相沉积物。坑唇坡地沟谷局部可见变形破碎基岩和角砾岩出露。坑的东北方向有个V形缺口,沿着该缺口通道可从坑外直接进入到坑内底部.整个坑区被小灌木和庄稼等植被所覆盖。

    陨石撞击作用和岩石矿物冲击变质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与撞击作用相关的特征包括:造岩矿物石英中的冲击变形微结构,岩石震裂锥,与撞击过程和坑内岩石抛射相关的放射状沟谷地貌,冲击角砾岩等。

    岫岩坑-怪事

    井水浮油

    井水上漂着一层油

    “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因为交通不甚便利,这里的村民靠上山养蚕和耕种来维持生活。正因为这样,圈里人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因为一些至今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让村民叫苦不迭。首先,这里的水与外边截然不同。村里很多人家打井取上来的水都漂着一层油,根本没法喝。她给记者打了一瓢自家井里的水,记者发现水的颜色类似啤酒,上面泛着一层油光,闻起来有类似铁锈的味道,放一点在嘴里尝尝,感觉很涩。

    黑土能烧

    除了水上漂着一层油外,“圈里”还有件怪事,那就是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一种黑色的泥土,挖出晒干之后表面有白色的霜,扔到火里还能烧。

    居民吃水挺难但很健康

    “大坑”是越往坑中心水质越不好。由于吃水困难,姜淑清和六七家邻居集资安装了自来水设备,在整个大坑最西面的山脚下开了一口井。即便这样,吃水仍是个很大的问题。

    与姜淑清不同,村民逄德光却对生活在这里很自豪。他说,他从没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关于“大坑”的传说,更没探究过“大坑”到底是咋来的。逄德光说,2000年左右,一位姓覃的教授带着几个人来到这里,当时就住在他家。咱这里很可能是几万年前被陨石砸出的坑,后来里面积水形成湖,最后水冲出了一个缺口,就形成了现在的大口,但由于身体原因,这个姓覃的没能将研究完成就离开岫岩了。

    岫岩坑-勘测

    形成在浅粒岩中的震裂锥,锥面上布满了擦痕状的纵向沟槽

    其实早在1982年至2004年间,多家科研单位先后到岫岩实地考察,希望验证陨石坑的推测,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确定。

    2007年初,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博士率科研人员在岫岩展开研究,并初步将此独特的地理地貌命名为 “岫岩坑”。科研人员在第一年度的研究中,即在坑区地表岩石中捕捉到了撞击冲击波作用遗留的物理变化痕迹,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明确了探索技术途径。

    2009年3月20日,陈鸣率队再次来到“岫岩坑”,进行了为期5个多月的钻探勘测工作,揭示了坑体深部的地质构造,并获得了珍贵的深部岩石样品。岩石样品分批次被送到广州,科研人员找到了陨石强烈撞击导致靶区岩石发生变形、碎裂和局部熔融以及岩石和矿物发生冲击变质的系列证据,并最终从科学角度证明了该坑为陨石撞击所成,岫岩陨石撞击坑也成为国内首个被科学证实的陨石坑。

    岫岩坑-意义

    产出在陨石坑内的冲击角砾岩

    研究结果显示,岫岩陨石撞击坑区岩石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通过对坑内物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确定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陨石撞击坑形成后,坑内积水形成了小湖泊并沉积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积物。大约在3.9万年前,地势较低的“岫岩坑”东部形成了缺口,积水流出并侵蚀山体,最后湖泊消失,演变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通过对坑内物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确定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陨石撞击坑形成后,坑内积水形成了小湖泊并沉积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积物。大约在3.9万年前,地势较低的“岫岩坑”东部形成了缺口,积水流出并侵蚀山体,最后湖泊消失,演变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地球表面第一个陨石撞击坑——美国巴林杰陨石坑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证实,此后地球上共发现了170多个陨石撞击构造。我国的陨石撞击坑探索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没有找到关键证据,一直未能取得大的突破。陈鸣等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领土上这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当地政府表示将依托这个国内唯一的陨石坑发展旅游业。 也有可能在此建一座自然博物馆或将这里建成地质公园,普及陨石坑知识。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才潜藏或事物内部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详细解释

  • 岫岩是山峰上的洞穴或坑洞的意思,坑是凹陷的地方。岫岩坑比喻人或事物内部潜藏着巨大的潜力,只等待适当的时机发挥出来。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才或事物潜力巨大,只需要适当的机会或条件,就能展现出非凡的能力。

故事起源

  • 岫岩是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县名,这个地方地势险峻,山峰众多,洞穴和坑洞也很多。岫岩坑的成语来源于这个地名,寓意着岫岩的山洞和坑洞中蕴藏着许多宝贵的资源,正如人或事物内部潜藏着巨大的潜力。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名词

例句

  • 1. 这位年轻演员虽然刚出道,但他的演技已经显示出了岫岩坑。2. 这个项目虽然现在进展缓慢,但我们相信其中蕴藏着岫岩坑。

记忆技巧

  • 可以想象岫岩的山洞和坑洞中蕴藏着宝藏,比喻人或事物内部潜藏着巨大的潜力。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潜龙勿用”、“潜移默化”等,进一步丰富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我的朋友小明很聪明,他就像是一个岫岩坑,等待着发挥出他的才华。2. 初中生:虽然我平时成绩一般,但我相信自己内心有一个岫岩坑,只要努力,将来一定能取得好成绩。3. 高中生:大学入学考试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岫岩坑,我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拆字解意

岫岩坑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