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谰
拼音dǐ lán
注音ㄉㄧˇ ㄌ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抵拒隐讳;抵赖。《汉书·梁怀王刘揖传》:“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 颜师古 注:“抵,距也。谰,诬讳也。”《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谩,相抵谰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説文》:‘谰,抵谰也。’今谓自食前言,自隐前事为抵谰。” 陶成章 《浙案纪略·马宗汉传》:“ 宗汉 去,半路为虏所得,繫狱五十日,穷问党与,考掠楚毒。 宗汉 佯为逊言抵谰,卒不得一人名。”
基本含义
- 指对谣言、诬蔑、诽谤等不实言论进行辩驳或辟谣。
详细解释
- 抵谰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抵”意为抵制、反对,谰”意为谣言、诽谤。抵谰的含义是指对谣言、诬蔑、诽谤等不实言论进行辩驳或辟谣。它强调了对不实言论的抵制和反驳,旨在维护公平正义和个人声誉。
使用场景
- 抵谰常用于描述在面对谣言、诬蔑或诽谤时,以辩驳或辟谣的方式进行回应。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社交媒体上的辟谣,新闻发布会上的反驳,或者个人生活中的辩解。它强调了对不实言论的坚决反对和辩驳。
故事起源
- 抵谰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然而,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言论的重视和对不实言论的抵制。在古代,人们认为言辞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抵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身和维护社会公正的方式。
成语结构
- 抵谰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抵”是动词,意为抵制、反对;“谰”是名词,意为谣言、诽谤。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表示抵制谣言的成语。
例句
- 1. 他用事实和证据抵谰了对他的诽谤。2. 这家公司在社交媒体上抵谰了关于他们产品的谣言。
记忆技巧
- 要记住抵谰这个成语,可以将“抵”字理解为抵制,将“谰”字理解为谣言。想象自己在面对谣言时,坚决抵制并辩驳,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抵谰相关的成语,如“反谤”、“正言厉色”等。这些成语都与对不实言论的抵制和反驳有关,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抵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事实和证据抵谰了同学对我说的谣言。2. 初中生:老师用辩驳和反驳抵谰了同学们对他的不实指责。3. 高中生:我在社交媒体上抵谰了别人对我家乡的诽谤。4. 大学生:我们组织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抵谰了对我们研究成果的不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