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通寇在词典中的解释
tōngkòu

通寇

拼音tōng kòu

注音ㄊㄨㄙ ㄎㄡˋ

繁体

基本解释

  • 勾结贼寇。《明史·方国珍传》:“ 国珍 怨家告其通寇, 国珍 杀怨家,遂与兄 国璋 、弟 国瑛 、 国珉 亡入海。”

基本含义

  • 通寇是指与外敌勾结,通风报信,帮助外敌进行破坏。

详细解释

  • 通寇源自《左传·昭公十三年》,原意是指与外寇通信。后来逐渐演变为与外敌勾结,通风报信,帮助外敌进行破坏的意思。

使用场景

  • 通寇多用于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国家,与外敌合谋的人。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出卖国家利益,背叛同胞。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左传·昭公十三年》中的“通寇”一词,是指齐国的公子重耳被困于莒城,他派人与外敌通信,希望得到救援。后来,他成功逃脱并成为齐国的君主,但他与外敌勾结的行为被人谴责,成为了贬义词语。

成语结构

  • 通寇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通寇的意义是通过与外敌勾结来破坏国家利益。

例句

  • 1. 他被指控通寇,出卖了国家的机密。2. 这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通寇,背叛了同胞。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通寇”与“背叛国家”、“出卖同胞”等负面行为联系起来,帮助记忆其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左传》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通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爱国,就像通寇一样。2. 初中生:那些通寇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3. 高中生:历史上有许多通寇的人被人们唾弃。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通寇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