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钟
拼音nán píng wǎn zhō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南屏晚钟 - 简介
南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 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叔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簌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1986年,新铸铜钟高3米,口径2.3米,重喧10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7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6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7个佛龛。
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南屏晚钟 - 由来
关于南屏晚钟的由来,据寺内的老和尚讲,是由于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共振齐鸣,经久不息。
南屏晚钟 - 文化记载
清人侯铨在《南屏晚钟》一诗中说:“声喧百八起西泠,敲彻夕阳近翠屏。闲逐野云停半壑,远随孤棹落前汀。”
明人聂大年的《南屏晚钟》诗曰:“柳昏花暝暮云在,隐隐初传一两声。禅榻屡惊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北宋末赫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晚钟 - 交通线路
乘K4、504、游1、2、3路、假日5、7线到净慈寺站下。
南屏晚钟 - 门票
10元,敲钟10元。
基本含义
- 指寺庙钟声悠扬,意味着时光流逝,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详细解释
- 南屏晚钟是指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瘦西湖南屏景区内的南屏寺的钟声。南屏寺建于宋代,钟声悠长悦耳,被誉为江南九大钟声之一。成语“南屏晚钟”通过寺庙钟声的鸣响,寓意着时光流逝,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时间的流逝以及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的场景。可以用于劝诫他人不要虚度光阴,也可以用于自我提醒不要拖延时间。
故事起源
- 南屏晚钟这个成语的起源与南屏寺的钟声有关。南屏寺建于宋代,钟声悠长悦耳,成为扬州的一大景点。人们在听到南屏寺钟声的时候,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从而激发出珍惜时光的思考。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常常听到南屏晚钟的声音,每次都会意识到时间的宝贵。2. 在南屏晚钟的陪伴下,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南屏晚钟”与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想象自己身处在南屏寺,听到钟声响起,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刻。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中国的寺庙文化以及其他与时间相关的成语,如“花开花谢”、“光阴似箭”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初学者:每天听到南屏晚钟的声音,我都会想起要好好学习。2. 进阶者:南屏晚钟提醒着我,时间不等人,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3. 高级者:听到南屏晚钟的钟声,我深深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