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巫蛊儿童在词典中的解释
értóng

巫蛊儿童

拼音wū gǔ ér tó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随着非洲南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战争带来的破坏及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儿童被人们遗弃,沦为“巫蛊儿童”。

    巫蛊儿童-背景资料

    巫蛊(wū gǔ),是古代信仰民俗。即用以加害仇敌的巫术。起源于远古,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诅咒在原始社会已很盛行,古人认为以言语诅咒能使仇敌个人或敌国受到祸害。

    姜太公的兵书《六韬》中说:“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巫蛊儿童-群体

    可怜的南非“巫蛊”儿童

    2010年7月17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非洲南部一些地方的很多儿童都被指控为“巫蛊儿童”。

    他们大多数都是8到14岁的孤儿、流浪儿、白化病患儿及残疾儿童。

    巫蛊儿童-遭遇

    据称,非洲当地人认为他们身上有“坏运气”,避之惟恐不及,为了驱除这些“巫蛊儿童”的“邪灵”,会将汽油倒入他们的眼睛与耳朵中,进行“清洗”。有些人甚至残忍虐待这些可怜的儿童,鞭打、火烧,甚至将其处死。

    巫蛊儿童-成因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表示,随着非洲南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战争带来的破坏及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儿童被人们遗弃,然后沦为“巫蛊儿童”。在刚果(金)就有2万流浪儿童被视为“巫蛊儿童”。

    巫蛊儿童-阻止保护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表示,要改变当地人对巫蛊术的看法很难,但是基金会会尽力阻止对儿童的虐待与残害。

基本含义

  • 指被人利用、操纵的儿童。

详细解释

  • 巫蛊儿童,巫指巫师、巫婆,蛊指蛊惑、迷惑,儿童指年幼的孩子。成语中的巫蛊形容被人操纵、利用的儿童,暗示他们无知无辜,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和操纵。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被他人操纵、利用的儿童,也可用于形容被他人欺骗、迷惑的任何人。

故事起源

  • 成语“巫蛊儿童”出自《左传·哀公十九年》。当时,齐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叛逆,被流放到了晋国。重耳年幼无知,晋国的大夫郤缺利用他的无知,假装劝告他要回齐国,实际上是想让他回去后被齐国的敌人所杀。郤缺利用了重耳的无知,可以说是巫蛊了他。后来,重耳得到了另一位智者的指点,才明白了郤缺的真实意图,最终逃离了险境。

成语结构

  • 巫蛊儿童是一个主谓宾的成语,其中“巫蛊”为形容词短语,修饰“儿童”。

例句

  • 1. 这个小男孩被那个陌生人巫蛊成了小偷。2. 她的纯真和天真很容易被巫蛊儿童。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巫蛊”理解为“巫师迷惑”,“儿童”理解为“被迷惑的人”。通过与“巫师迷惑”相关联,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巫术和蛊惑的文化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巫蛊儿童”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欺负我弟弟的大男孩就是一个巫蛊儿童。2. 初中生:我们要警惕那些企图巫蛊我们的人。3. 高中生:政治家们不能成为巫蛊儿童,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拆字解意

巫蛊儿童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