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菊苣在词典中的解释

菊苣

拼音jú jù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菊苣jú jù

    菊苣,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短粗。茎直立,有棱,中空,多分枝。叶互生,长倒披针形,头状花序,花冠舌状,花色青蓝。该植物耐寒,耐旱,喜生于阳光充足的田边、山坡等地。国内外均有分布。菊苣为药食两用植物,菊苣叶可调制生菜,在我国四川(成都)及广东等有引种栽培。它的根含菊糖及芳香族物质,可提制代用咖啡,促进人体消化器官活动。 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根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菊苣、菊苣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等功效。此外,菊苣还可以成为粗饲料或牧草。

详细解释



  •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分枝开展或极开展,全部茎枝绿色,有条棱,被极稀疏的长而弯曲的糙毛或刚毛或几无毛。基生叶莲座状,花期生存,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包括基部渐狭的叶柄,全长15-34厘米,宽2-4厘米,基部渐狭有翼柄,大头状倒向羽状深裂或羽状深裂或不分裂而边缘有稀疏的尖锯齿,侧裂片3-6对或更多,顶侧裂片较大,向下侧裂片渐小,全部侧裂片镰刀形或不规则镰刀形或三角形。茎生叶少数,较小,卵状倒披针形至披针形,无柄,基部圆形或戟形扩大半抱茎。全部叶质地薄,两面被稀疏的多细胞长节毛,但叶脉及边缘的毛较多。头状花序多数,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顶或枝端,或2-8个为一组沿花枝排列成穗状花序。总苞圆柱状,长8-12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披针形,长8-13毫米,宽2-2.5毫米,上半部绿色,草质,边缘有长缘毛,背面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或单毛,下半部淡黄白色,质地坚硬,革质;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2厘米,宽约2毫米,下部稍坚硬,上部边缘及背面通常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并杂有长单毛。舌状小花蓝色,长约14毫米,有色斑。瘦果倒卵状、椭圆状或倒楔形,外层瘦果压扁,紧贴内层总苞片,3-5棱,顶端截形,向下收窄,褐色,有棕黑色色斑。冠毛极短,2-3层,膜片状,长0.2-0.3毫米。花果期5-10月。[1][2]

    生态环境

    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京(百花山)、黑龙江(饶河)、辽宁(大连)、山西(汾阳)、陕西(西安、眉县、周至)、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福海、塔城、托里、裕民、博乐、沙湾、玛纳斯、乌鲁木齐、米泉、伊宁、察布察尔)、江西(遂川)。广布于欧洲、亚洲、北非。[1]19世纪末引入美国,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广泛栽培,在北美也有栽培。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成为杂草,大量孳生于牧场及路边。

    在中国辽宁省岫岩满族聚居地区据考证从数千年前就有野生菊苣的存在。在辽宁省岫岩当地的一些满民,将当地产的野生菊苣称为“硕参”。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辞或行为刻薄狠毒,不讲道义,没有人情味。

详细解释

  • 菊苣,是菊科植物,叶子呈长圆形,有苦味。成语“菊苣”比喻人的言行刻薄狠毒,不讲道义,没有人情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辞刻薄恶毒,不顾他人感受,没有人情味。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宰相高欢。高欢年轻时,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有人把菊苣的叶子放在鱼肉上,以增加苦味。高欢觉得这种行为很刻薄,于是就有了“菊苣”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话里总是带着菊苣,让人听了很不舒服。2. 她的行为如此菊苣,让人无法接受。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菊苣的苦味和刺激性,来形容人的言行刻薄恶毒,让人感到不舒服。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与刻薄恶毒相关的成语,如“毒辣”、“狠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带着菊苣,让人觉得很难过。2. 初中生:她的行为太菊苣了,我们都不愿意和她交朋友。3. 高中生:他的评论充满了菊苣,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4. 大学生:在网络上,有些人的言辞充斥着菊苣,完全没有互相尊重的意识。

拆字解意

菊苣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