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否德在词典中的解释
fǒu

否德

拼音fǒu dé

注音ㄈㄡˇ ㄉ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鄙陋之德;微德。否,通“ 鄙 ”。 元 耶律楚材 《用梁斗南韵》:“否德自惭调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基本含义

  • 指不守道义,没有道德品质。

详细解释

  • 否德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否意为否定、不承认,德意为道德、品质。否德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不守道义,缺乏道德品质,不讲信用,不守承诺。

使用场景

  • 否德一词常用于形容那些不诚实、不守信用,以及不讲道德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背信弃义、欺骗他人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否德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故事中,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重要官员,他曾经以才智和忠诚著称。然而,后来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投靠了敌对国家,被视为否德之人。这个故事成为否德这个词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否德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个商人常常不守信用,真是个否德之人。2.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用各种手段来欺骗他人,可见他的否德之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否德的“否”字理解为否定,表示不守道义;“德”字理解为道德,表示道德品质。通过对比两个字的含义,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意思。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道德相关的成语,如“守信用”、“忠诚”等。深入了解道德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守诺言,是个否德之人。2. 初中生:作弊是一种否德的行为。3. 高中生:政府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能有否德之心。4. 大学生:社会需要更多有道德修养的人,而不是否德之人。

拆字解意

否德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