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罗陀
拼音nà luó tuó
注音ㄣㄚˋ ㄌㄨㄛˊ ㄊ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古 天竺 花名。《翻译名义集续补·那罗陀》:“那罗,正云捺罗,此云人也。陀谓陁罗,此云持也。其花香妙,人皆佩之,故名人持花也。”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外貌或容貌特别丑陋。
详细解释
- 那罗陀,又称“那罗陀鼠”,是指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猕猴。由于其外貌丑陋狰狞,因此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特别丑陋。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相貌特别丑陋,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可以用来戏谑朋友或者开玩笑,但需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和语气。
故事起源
- 直布罗陀地区是一个位于欧洲南部的海峡,这里的猕猴被称为那罗陀猕猴,因其狰狞丑陋的外貌而闻名。人们通过这个成语来形容丑陋的人,将那罗陀猕猴的外貌特征与人的相貌联系在一起。
成语结构
- 那罗陀属于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长得真是那罗陀,简直让人难以直视。2. 这个小孩长得那罗陀,但是人很善良。3. 别看他那罗陀,但是内心很美丽。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那罗陀猕猴的丑陋外貌来记忆这个成语,将其与丑陋的相貌联系在一起。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直布罗陀地区和那罗陀猕猴的相关知识,可以深入了解这个成语的背景和起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长得那罗陀,就像是从动画片里走出来的怪物。2. 初中生:她那罗陀的相貌并不影响她的自信和乐观。3. 高中生:有些人长得那罗陀,但是内心美丽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