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齿牙余论在词典中的解释
chǐlùn

齿牙余论

拼音chǐ yá yú lùn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chǐ yá yú lùn ㄔㄧˇ ㄧㄚˊ ㄧㄩˊ ㄌㄨㄣˋ

    齿牙余论(齒牙餘論) 

    随口称誉的话。《南史·谢朓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奬成,无惜齿牙餘论。”《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幸至 江东 ,欲烦先生不惜齿牙餘论,使令弟弃 刘备 而事 东吴 ,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亦省作“ 齿论 ”。 宋 欧阳修 《回三舍人尧臣启》:“匪期齿论,犹録踈顽。”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辞凌厉,争论激烈,不相让。

详细解释

  • 齿牙,指牙齿;余,表示剩余的;论,指辩论、争论。成语“齿牙余论”形容争论或辩论的程度激烈,双方都不肯让步,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达成共识。

使用场景

  • 在正式的辩论或争论场合中,可以使用“齿牙余论”来形容双方争论激烈,不相让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或争执,表达双方坚持己见,不肯妥协的态度。

故事起源

  • 成语“齿牙余论”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齿牙余论,无益于国。”故事中,昭公为了争夺领导权,与晏婴争论不休,双方争论激烈,但最终对国家并无益处。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三个词组成,分别是“齿牙”、“余”和“论”。

例句

  • 1. 他们两个争论得齿牙余论,一时无法决定谁是对谁是错。2. 会议上各方代表齿牙余论,争议不断,无法达成共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齿牙余论”与“争论激烈,不相让”的含义联系起来,想象两个人在争吵时,嘴里的牙齿咬得紧紧的,表达双方都不肯妥协的态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辩论文化和古代的辩论技巧,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辩论文化和哲学思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两个同学因为篮球比赛的裁判问题齿牙余论,最后决定找老师来解决。2. 初中生:班级里两个同学因为作业分数的问题齿牙余论,一直争执不休。3. 高中生:学生会的候选人在演讲会上齿牙余论,争取选民的支持。4. 大学生:学术论坛上,两位教授因为学术观点的不同齿牙余论,争辩不休。

拆字解意

齿牙余论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