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东北秧歌在词典中的解释
dōngběiyāng

东北秧歌

拼音dōng běi yāng gē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拼音:dōng běi yāng gē

    简介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杨宾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写的《柳边纪略》中,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繖镫(伞灯)卖膏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基本含义

  • 形容人们欢快、奔放地跳舞或表演。

详细解释

  • 东北秧歌是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姿、鲜明的节奏和热情洋溢的氛围而闻名。东北秧歌常常在庆祝节日、庆典、婚礼等重要场合中表演,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

使用场景

  • 在形容人们欢乐、热烈的场合中使用,特别适用于描述节日庆典、婚礼等欢庆活动。

故事起源

  • 东北秧歌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在农忙季节,人们通过跳舞的方式来庆祝丰收,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福。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东北”和“秧歌”两个词组成,用来形容人们欢快跳舞或表演的场景。

例句

  • 1. 今天晚上有个东北秧歌表演,我们一起去参加吧!2.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跳起了东北秧歌,场面非常热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东北地区的热情和秧歌舞蹈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正在东北地区的庆典活动中跳起了欢快的秧歌舞蹈。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东北地区的文化,例如东北菜、东北二人转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对东北秧歌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参加学校的文化节,因为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东北秧歌表演。2. 初中生:我们班上要举办一场庆功晚会,我计划跳一支东北秧歌来表演。3. 高中生:每年农历新年,我们家乡都会有一场盛大的东北秧歌比赛,非常精彩。

拆字解意

东北秧歌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