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史
拼音bài shǐ
注音ㄅㄞˋ ㄕ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序》:“故自 武德 、 贞观 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野史、杂録、杂纪者多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又称 明 季稗史虽多,惟 谈迁 编年、 张岱 列传两家,具有本末。”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 明 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反义词
正史
基本含义
- 指对历史了解浅薄、知识贫乏。
详细解释
- 稗,古代一种杂草,指小麦、高粱等庄稼间生长的杂草。史,指历史。稗史比喻对历史了解很少,知识贫乏。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了解不深入,或者对某一事物的了解很肤浅。
故事起源
- 稗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当时,秦始皇嬴政曾在秦朝统一六国后,下令焚书坑儒,以控制言论和思想。为了保护古籍,隐藏在民间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将书籍分散藏匿。有一天,秦始皇的官员找到了一位老百姓家中的藏书,询问这些书籍的内容。老百姓因为对这些书籍了解甚少,只能支支吾吾地回答,被官员讥笑为“稗史”。
成语结构
- 形容词 + 名词
例句
- 1. 他虽然是个历史教师,但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却稗史一样,所以学生们对他的教学兴趣不高。2. 这本书的作者对古代文学的了解非常稗史,所以书中的内容并不准确。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稗史拆分为稗和史,稗音似“白”,史音似“士”。可以想象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士兵在农田中除草,但是他只能除掉一些杂草,对于历史知识却了解甚少,就像是稗史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提高对历史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古代历史了解不多,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稗史。2. 初中生:我觉得历史课很无聊,但我也不想成为一个稗史,所以还是要好好学习。3. 高中生:我对历史感兴趣,经常阅读历史书籍,不想成为一个稗史。4. 大学生:我主修历史专业,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者,而不是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