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断例在词典中的解释
duàn

断例

拼音duàn lì

注音ㄉㄨㄢˋ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1).断案的准则。《晋书·杜预传》:“与车骑将军 贾充 等定律令,既成, 预 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2).某种决定适用的范围。《南史·宋纪上·武帝》:“时人居未一,帝上表定制,於是依界土断,惟 徐 、 兖 、 青 三州居 晋陵 者不在断例。”

基本含义

  • 指法律条文或案件的适用范围被剥夺或取消。

详细解释

  • 断例是由“断”和“例”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断”意为剥夺、取消,而“例”指法律条文或案件的适用范围。断例的含义是指法律条文或案件的适用范围被剥夺或取消。在法律领域中,断例常常出现在判决或裁决过程中,表示某个法律条文或案件的适用范围不再有效。

使用场景

  • 断例常常用于法律讨论、法律文献、法律案例等相关领域。例如,在对某个案件的判决中,如果法官认为某个法律条文不适用于该案件,就会宣布断例。

故事起源

  • 断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古代,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非常严格,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案件才能适用。如果某个案件不符合法律条文的条件,就会被认定为断例,即法律条文不适用于该案件。

成语结构

  • 断例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洁明了。

例句

  • 1.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宣布了断例,认定该法律条文不适用于本案。2. 这个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已经被判定为断例,因此无法适用于该案。

记忆技巧

  • 可以利用“断例”的发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断例”与“断理”进行联想,即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被剥夺或取消。

延伸学习

  • 如果对法律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了解更多关于断例的使用和应用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遵守校规,不然就会断例。2. 初中生:我查了一下相关法律条文,发现这个案件属于断例。3. 高中生:在法庭上,律师成功地宣称该法律条文对于本案来说是断例的。

拆字解意

断例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