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擢
拼音bài zhuó
注音ㄅㄞˋ ㄓ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犹擢用。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疏》:“臣每受詔于 盛化门 ,差次録第。其未及者,亦復随辈,皆见拜擢。”
基本含义
- 被提拔、被晋升
详细解释
- 指被上级或权威人士提拔、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或地位。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因为出色的表现或其他优点而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或地位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拜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古代,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可以获得官职。而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多个阶段,其中最高级的考试是殿试。只有通过殿试才能获得最高的官职。因此,当有人通过殿试获得高官职位时,会被形容为“拜擢”。
成语结构
- 拜擢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拜”和“擢”。
例句
- 1. 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公司拜擢为部门经理。2. 这位年轻人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被选中拜擢为国家队队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拜擢”与“晋升”联系起来,因为它们的意思相似。同时,可以将“拜擢”的发音与“百拙”相近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知识,以增加对“拜擢”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在班级中的优秀表现,被老师拜擢为班长。2. 初中生:她通过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一名,被学校拜擢为数学俱乐部的负责人。3. 高中生:他在学校的科研项目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导师拜擢为实验室的研究助理。4. 大学生:她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被选为学生会主席,是大家拜擢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