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
拼音hǔ xiào
注音ㄏㄨˇ ㄒㄧㄠˋ
繁体
基本解释
(1).虎吼叫。 三国 魏 曹丕 《十五》诗:“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 晋 陆机 《赴洛道中作》诗:“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比喻英杰得时奋起,四方风从,如风虎相感。语本《易·乾》:“云从龙,风从虎。” 孔颖达 疏:“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龙睇大野,虎啸六合。” 唐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 子房 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基本含义
- 形容虎威猛的吼叫声,比喻英勇豪迈的气概。
详细解释
- 虎啸是由“虎”和“啸”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虎是猛兽中的王者,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啸是指猛兽发出的咆哮声。虎啸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虎威猛的吼叫声,寓意着英勇豪迈的气概。
使用场景
- 虎啸常用于描述人物的气概和力量。可以用来形容英勇的将士、有胆识的领导者,以及有决心和毅力的人。在文学作品、演讲或者赞美文章中,虎啸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英勇或者气势磅礴。
故事起源
- 虎啸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原文是“虎啸而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故事中的虎是项羽的宠物虎,项羽让虎三天不给食物,然后让士兵们观察它的行动。三天后,虎饿得发出了一声威猛的吼叫,象征着它的勇气和力量。这个故事中的虎啸成为了形容项羽英勇气概的象征。
成语结构
- 主语 + 谓语 + 宾语
例句
- 1. 他的演讲像虎啸一般,激励了全场的观众。2. 这位将军英勇无畏,他的虎啸声震慑敌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虎啸这个成语。想象一只威猛的虎发出的吼叫声,表达了它的力量和勇气。可以想象自己或者其他人在面对困难时,像虎一样勇敢地发出豪迈的吼叫声,来鼓舞自己或者他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虎相关的成语,如“虎头蛇尾”、“如虎添翼”等,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课的时候,声音像虎啸一样让我们都注意听。2. 初中生:在比赛中,队长的喊声像虎啸一样鼓舞着我们全力以赴。3. 高中生:他的演讲声如虎啸,激励了全场的观众。4. 大学生:面对困难,我们要像虎一样发出豪迈的虎啸,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