诎免
拼音qū miǎn
注音ㄑㄩ ㄇㄧㄢˇ
繁体
基本解释
谓谦卑退让,屈己下人。 汉 刘向 《说苑·敬慎》:“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詘免变化以致之。” 向宗鲁 校证引 卢文弨 曰:“免,疑‘俛’。”
贬斥罢免。《晋书·何曾传》:“在官积年,惠泽不加於人。然於考课之限,罪亦不至詘免。”
基本含义
- 指言辞狭隘,不宽容,不接纳他人的意见或观点。
详细解释
- 诎免是一个形容词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思想狭隘,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这个词语常常用于批评某人的偏见和不包容性。
使用场景
- 诎免这个词语常常用于批评某人在辩论、讨论或决策过程中,不愿意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或观点,表现出狭隘的思维。
故事起源
- 诎免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平津侯列传》中。当时,平津侯刘襄在朝廷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不容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对于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人,他会采取排斥和不接纳的态度。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诎免”。
成语结构
- 成语“诎免”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诎”和“免”。
例句
- 1. 他的思维一直很诎免,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观点。2. 这个领导对于不同意他的意见的人总是表现出诎免的态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词语。将“诎”读作“曲”,可以联想到一个人思维狭隘,只能走一条曲线,不愿意接纳其他观点。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包容性和思维开放性相关的词语,如“宽容”、“开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喜欢和不同意他的同学一起玩,真是太诎免了。2. 初中生:老师总是诎免我们的建议,不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3. 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他总是诎免其他人的观点,表现出狭隘的思维。4. 大学生:作为一个学者,他应该具备开放的思维,而不是表现出诎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