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讬
拼音yǐ tuō
注音ㄧˇ ㄊㄨㄛ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倚托 ”。依靠;仗恃。 宋 欧阳修 《义勇指挥使代贫民差役奏状》:“凡一家三两丁者,一人上州教閲,一人供送,一人在州县执役或远地输纳税租,所存但有衰老,或有全无倚託者,废业忘家,不胜其苦。”《水浒传》第三三回:“那知府复姓 慕容 ,双名 彦达 ,是今上 徽宗天子 慕容贵妃 之兄,倚托妹子的势要,在 青州 横行。” 明 张居正 《召辞纪事》:“上諭云:‘……先生到家事毕,即望速来,国家事重,先生去了,朕何所倚託?’”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寄曲》:“我孑然一身,并无倚托。”
基本含义
- 指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
详细解释
- 倚讬是由动词“倚”和动词“讬”组成的成语。倚指依靠、依赖,讬指托付、委托。倚讬在古代常用于形容将自己的希望、理想、命运等寄托于他人身上,寄希望于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也可用来形容倚仗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懒惰。
使用场景
- 倚讬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比较广泛。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依赖他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自己努力,总是依赖他人来完成任务的人。
故事起源
- 倚讬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事中,魏其武安侯刘贞是刘备的堂兄,他在刘备起兵东吴之时,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便向刘备借兵求援。刘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了一支兵马支援他。后来,刘贞又向刘备借兵打仗,刘备虽然答应了,但是并没有派兵支援他。刘贞因此失败,最终被敌人杀害。这个故事表明了倚讬的含义,即依赖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时候可能带来失败和挫折。
成语结构
- 倚讬由两个动词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总是倚讬他人的力量来完成工作,从来不愿意自己努力。2.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倚讬老师的指导,要学会独立思考。3. 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不能一直倚讬别人的帮助,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倚讬”与依赖他人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通过绘画、联想等方式将这个形象与成语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参加讨论,进一步了解倚讬这个成语的使用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会做作业,只好倚讬爸爸妈妈帮我完成。2. 初中生:他总是倚讬老师的帮助,从来不自己思考问题。3. 高中生:在备考期间,我不断倚讬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4. 大学生:我不想倚讬父母的经济支持,所以开始打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