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粟
拼音bāo sù
注音ㄅㄠ ㄙ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 包粟 bāosù
[corn] 〈方〉∶包米。亦称“苞粟”
详细解释
即玉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历书》:“立夏四:北方地煖,始种包粟。” 韦其麟 《百鸟衣》:“ 古卡 种的包粟,比别人高一半。”
基本含义
- 包粟是指为了生活费而到处乞讨粮食。
详细解释
- 包粟是一个古代的成语,其中“包”指的是讨要,乞讨的意思,“粟”是指粮食。包粟的含义是为了生活费而四处乞讨粮食。
使用场景
- 包粟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靠乞讨来维持生计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生活拮据,没有经济来源而四处借钱或乞讨。
故事起源
- 包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下》中。故事中,滕文公问孟子:“我国家的国库空了,没有粮食了,我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你可以包粟。”这个故事中的“包粟”就是指讨要粮食。
成语结构
- 包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包”是动词,表示讨要,乞讨;“粟”是宾语,表示粮食。
例句
- 1. 他的家庭非常贫困,只能包粟度日。2. 在经济困难的时期,他不得不包粟来维持生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包粟的发音与“饱肚”进行联想,两者的发音相似。想象一个饥饿的人四处乞讨粮食来饱肚的场景,帮助记忆包粟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贫困、乞讨相关的成语,如“乞丐变太子”、“丐帮首领”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成语的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家很穷,只能包粟过日子。2. 初中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包粟来维持生计。3. 高中生: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很差,只能包粟度日。4. 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他的经济来源有限,不得不包粟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