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修
拼音jiān xiū
注音ㄐㄧㄢ ㄒㄧㄨ
繁体
基本解释
(1).监督修造。《魏书·乐志》:“ 正光 中,侍中、 安丰王 延明 受詔监修金石,博探古今乐事。” 宋 司马光 《言永昭陵建寺札子》:“今逆礼伤孝,蠹财劳人,但使僧徒及监修之人因此为名。” 明 陆采 《明珠记·桥会》:“今日本县差人修桥,官人及早赶上,站在 渭桥 边,只做监修桥的官府。”《清会典·工部一·尚书侍郎职掌》:“巡幸则飭守土官以治道,凡京工之归部者,得旨则监修。”
(2).指对书籍修纂工作的监督。《旧唐书·李吉甫传》:“时 吉甫 监修国史。”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不列监修官》:“ 宋太祖 晏驾, 若水 监修《实録》。” 章炳麟 《中国通史略例》:“设局修史,始自 唐 代,繇 宋 逮 明 ,监修分纂,汗漫无纪。”
(3).监督编修书籍之官。《宋史·沉伦传》:“史官 李昉 、 扈蒙 撰《太祖实録》五十卷, 伦 为监修以献。”《宋史·钱若水传》:“ 吕端 虽为监修,以不涖局不得署名。”
基本含义
- 指监督修订,对文章、书籍等进行审查和修正。
详细解释
- 监修是由“监”和“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监”指监督、管理,“修”指修订、修改。监修的含义是指对文章、书籍等进行审查和修正,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使用场景
- 监修一词常用于描述对文献、著作、出版物等进行审查和修改的情景。在学术界、出版界、编辑界等领域经常使用这个词语。
故事起源
- 关于监修的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在古代,由于文字技术和传播渠道的限制,修订和审查成为保证文献质量的重要环节。监修的概念可能起源于古代书籍的刊印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人审核、修改,以确保文字的正确性。
成语结构
- 监修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监”为动词,表示监督、管理的行为;“修”为动词,表示修订、修改的行为。
例句
- 1. 这本书是经过多位专家监修后才出版的,内容非常可靠。2. 这篇论文经过严格的监修才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监”字与“修”字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在监督和修订一本书的情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于监修有更深入的兴趣,可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术出版的规范,以及编辑工作的技巧和流程,进一步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写作业要经过监修,不能有错别字。2. 初中生:这本故事书是经过编辑监修过的,所以内容很有趣。3. 高中生:我写的论文需要经过老师的监修才能发表在学术期刊上。4. 大学生:我在参与一本书的编写工作,负责监修其中的历史资料。5. 研究生:我的研究课题需要经过导师的严格监修才能通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