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现率
拼音zài tiēxiàn lǜ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再贴现率 - 概述
再贴现即一般银行资金不够时,除同业间相互调借外,便向中央银行融通借款。借款方式,便是用手上现有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重贴现,以获得资金。这种再贴现时支付的利率叫再贴现率(又称重贴现率,再贴现利率)。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的再贴现成本,再贴现率提高,再贴现成本增加,自然影响再贴现需求,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再贴现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因而具有一种告示作用:提高再贴现率,呈现紧缩意向,反之,呈现扩张意向,这特别对短期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再贴现率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但也不宜于频繁变动,否则给人以政策意向不明确印象,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率的调节空间有限,且贴现行为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如果商业银行出于其他原因对再贴现率缺乏敏感性,则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再贴现率,常为中央银行控制通货的手段之一。即当市面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利率,以促进市场一般利率提升。反之则降低重贴现率使市场利率下跌。想要预测市场利率的可能变动,再贴现率,常是最好的先行指针。
再贴现率 - 发展变化
美联储下调贴现率25基点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而且可行的宏观调节手段。许多国家对此仍充分重视,例如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率称为“银行率”,它的变化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市场利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美国对运用这一手段也较为重视,再贴现率的变化也为数不少,而且影响较大。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1日首次公布再贴现率,比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5~10%。由于发展的历史不长,商业票据也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
再贴现率 - 计算
商业银行将已贴现未到期票据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时预扣的利率。如商业银行用客户贴现过的面值100万元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这笔再贴现的票据时,假定商业银行实际取得贴现额88万元(贷款额),票据到期日为180天,则按月利率计算,
再贴现率
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回扣了2%。
再贴现率 - 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
1.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2.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3.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 - 特点
1.短期性。
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再贴现票据一般在3~6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1年。
2.官方性。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不同于市场利率随供求变化而变化。
3.标准性或示范性。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是基础利率,其变动表示中央银行正在采取的措施和经济景气的变化,有一种告示效应。
再贴现率 - 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
提高再贴现率,一般会造成股价下降。原因:首先,提高通过再贴现率,央行收紧银根,使商业银行得到的中央银行贷款减少,市场资金趋近,股票需求降低,股价下降;第二,再贴现率又是基准利率,其提高必定使市场利率随之提高,从而促使股价下降。
基本含义
-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持有的票据或贷款出售给央行时,央行按一定比例将其再次贴现的利率。
详细解释
- 再贴现率是金融领域的一个术语,用于衡量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或出售票据时,央行再次贴现的利率。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也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
使用场景
- 再贴现率主要用于金融机构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分析中,用于评估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故事起源
- 再贴现率的起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它是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主要在学术和实务中使用。
成语结构
- 再贴现率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再”、“贴现”和“率”。
例句
- 1. 银行的再贴现率决定了它的资金成本。2. 央行调整再贴现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有影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再贴现率这个词语:将"再"字理解为"再次","贴现"理解为"贴现操作","率"理解为"利率"。这样就能够理解再贴现率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想深入学习金融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可以阅读相关的金融经济学教材和研究报告。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请问,再贴现率是什么意思?初中生: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会有影响。高中生:再贴现率是衡量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再贴现率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对经济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