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柱
拼音huǎn chōng zhù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缓冲柱 -介绍
缓冲柱是北京地铁员工为了防止乘客出现挤伤或争执,保证高峰时段运营安全而设立的。
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圆柱叫“缓冲柱”,为不锈钢质地,高1.2米,直径0.6米,外表被黄黑相间的提醒标志包裹。 这种新型“缓冲柱”是地铁员工自己画图、定制的,7月12日试验上岗,是北京地铁的首创。
经测算,缓冲柱对应车门的上车速度由15秒40人减为35人,未对乘客上车速度造成较大影响。预计试用两周后,地铁站拟将缓冲柱的数量逐步增加,但目前尚无在本市各站推广的计划。
作用
四惠站负责人表示,由于该站是八通线始发站,客流量较大,乘客时常会因为争抢座位而出现挤伤或争执。安装“缓冲柱”,不仅可以减缓拥挤力度、减少乘客摔倒或碰伤事件的发生,还可以起到限流作用,防止因停车时间限制而不得不强制关闭车门对乘客造成危险,限流效果明显。
据了解,安置缓冲柱是地铁方面确保乘客安全的一项举措,为缓解日益增长的客流,地铁站厅还使用导流带、导流栅栏等措施减小站台压力。在站台内使用导流栅栏可以拉长旅客行走路线,缓解瞬间大客流集中到达,但在使用时,地铁员工也不会将导流栅栏并非完全封闭,隔段会留出出口,以应对突发事件。
乘客反应
“这个柱子安得挺及时!”家住通州的张女士对深有体会,“大家上下班都不近,上了地铁都想有个座位,结果进站门刚一开,我不由自主被后面人流推进车厢,有一回自己的鞋子都被挤掉了。”
发明人介绍
“四惠站是一号线与八通线的换乘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客流瞬间集中到达。”缓冲柱的发明带头人——北京地铁运营二分公司四惠站区区长李国栋告诉记者,平时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疏导客流,尽管站台上增添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但还是有乘客在始发站因争座位意外受伤。“其实,安置缓冲柱的想法始于今年春节。”站台工作人员发现,在春运期间,八通线始发站的乘客都排成几列队伍候车,车门打开后,站在第一排正中间的乘客最容易受到后面乘客的冲撞。
为了更好地组织乘客安全有序上车,保证乘客的出行安全,地铁运营二分公司四惠站区管理人员集思广益、观察乘客上车情况,并开始研究缓冲柱装置,“缓冲柱设计曾有喇叭形、倒三角形等三种方案。”,李国栋一边在纸上画草图,一边给记者解释,经过研讨,站台工作人员考虑乘客上车速度、缓解效果、是否会碰伤乘客等因素,最终确定了半椭圆型方案。
基本含义
- 缓冲柱是指在冲撞、冲击等情况下,起到缓冲作用的支撑物。在比喻中,缓冲柱常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或危机时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的人或事物。
详细解释
- 缓冲柱是由“缓冲”和“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缓冲指的是减轻或缓解冲击、冲突等情况的作用,柱指的是支撑物。因此,缓冲柱形象地比喻在困难或危机时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的人或事物。
使用场景
- 缓冲柱常常用来形容在困难或危机时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困境中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组织或制度在社会动荡中起到稳定作用的情况。
故事起源
- 缓冲柱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但它的意义和含义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相符。人们在面临困难和危机时,往往需要依靠他人或事物来提供支持和保护,就像一个缓冲柱一样。
成语结构
- 缓冲柱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词组成,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
- 1. 在他生活困难的时候,他的好友成为了他的缓冲柱,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和支持。2. 这个组织在社会动荡时期起到了缓冲柱的作用,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缓冲柱与一个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比如一根柱子上有一个弹簧,当有冲击力作用在柱子上时,弹簧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减轻冲击的力量。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缓冲柱相关的成语,比如“众志成城”、“舟车劳顿”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就像是我们学习中的缓冲柱,给予我们指导和支持。2. 初中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我的家人成为了我最重要的缓冲柱。3. 高中生: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在高考期间的缓冲柱。4. 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职业导师是我事业发展中的缓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