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梨枣
拼音fù zhī lí zǎo
注音
繁体
基本含义
- 指将某种东西付出去后,却得到了另一种东西。
详细解释
- 成语“付之梨枣”源自于《庄子·外物》:“孔子与柳下惠游,孔子曰:‘我观夫子之付梨枣者,不亦宜乎!’”表示将梨交换成了枣,意味着付出的东西和得到的东西并不相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转变、交换或替代的情况。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交易、交换、替代等情况。也可用于形容付出努力或代价后得到的结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据说,孔子与柳下惠一起游玩时,孔子看到柳下惠将梨交换成了枣,于是感叹说:“我看到你将梨交换成了枣,真是太合适了!”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了。
成语结构
- 成语“付之梨枣”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付之”和“梨枣”。
例句
- 1. 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得到的却是梨枣。2. 尽管他们交换了物品,但却付之梨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付之梨枣”与梨和枣这两种水果联系起来,形象化地理解成付出的是梨,得到的是枣,两者并不相同。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以卵击石”、“杯弓蛇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用一颗梨换了两颗枣,觉得付之梨枣很划算。2. 初中生: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只得到了一些梨枣。3. 高中生:尽管他们替代了原计划,但最终付之梨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