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
拼音èr fú
注音ㄦˋ ㄈ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二伏 èrfú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10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sometimes lasting 20 days instead of 10)] 见“中伏”
英文翻译
1.the second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详细解释
中伏。 赵树理 《地板》:“二伏都过了,天不下雨满地红。”
基本含义
- 指农历夏季的第二个伏天,也指炎热的夏季。
详细解释
- 二伏是中国农历夏季的第二个伏天,通常出现在七月下旬或八月上旬。伏天是指夏季炎热的天气,通常会有高温和潮湿的气候。二伏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人们常用“二伏”来形容极度炎热的天气。
使用场景
- 二伏常用于形容夏季的酷热天气,可以用在日常对话、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场景中,表达人们对炎夏天气的感受。
故事起源
- 二伏一词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天气现象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和三伏天。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而二伏正是夏季的第二个伏天,代表着酷热的天气。
成语结构
- 二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今年的二伏真是热得让人无法忍受。2. 在二伏期间,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二伏”与炎热的夏季天气联系在一起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夏天的酷热天气,就是“二伏”的时候。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农历的24个节气以及三伏天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二伏的时候去游泳,水太凉快了!2. 初中生:在二伏的炎热天气里,我们都喜欢吃冰淇淋来消暑。3. 高中生:二伏的时候,我每天都待在家里,根本不敢出门,太热了!4. 大学生:二伏的天气真是热得让人无法忍受,每天都只能呆在空调房里。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二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