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淹
拼音zhì yān
注音ㄓㄧˋ ㄧㄢ
繁体
基本解释
(1).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亦指滞淹之人。《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于是乎始为国政……续常职,出滞淹。” 杜预 注:“拔贤能也。” 唐 刘禹锡 《苏州谢恩赐加章服》:“伏遇陛下膺期御宇,大振滞淹。”《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二年》:“比来公卿有所荐引,为谗者已指为朋党,滞淹者未获伸而在位者先获罪,是以各务杜口耳!”
(2).闭塞,不通畅。 清 黄景仁 《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基本含义
- 滞淹是指水流不畅,积水深浅不一,形容河流、水道等因积水而无法通行。
详细解释
- 滞淹是由“滞”和“淹”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滞”表示阻塞、不流通;“淹”表示水淹、积水。滞淹形容水流不畅,积水堵塞,无法通行。
使用场景
- 滞淹一词常用于形容河流、水道等因为积水而无法通行的情况。也可用于比喻其他事物在发展、进行中遇到阻碍和困难,无法顺利进行。
故事起源
- 滞淹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十二年》中。故事讲述了齐国的一位大夫杨雄因为忠于齐国,被国君所赏识,任命为大夫。然而,杨雄在任职期间,却因为无法解决国家灾害而被贬为庶人。杨雄深感失意,于是写下了“滞淹之辞”,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成语结构
- 滞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例句
- 1. 这条河因为连日的暴雨,滞淹不通,无法通行。2. 项目进展遇到了一些困难,现在正处于滞淹状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滞淹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条河流因为积水而无法通行的场景,将滞淹的含义与这个场景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水相关的成语,例如“泛滥成灾”、“水落石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下雨了,学校门口的小河滞淹了,我们不能过去了。2. 初中生:这个项目进行得很顺利,没有遇到滞淹的困难。3. 高中生:这个地区的水利设施很糟糕,每年雨季都会出现滞淹的情况。4. 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滞淹的困难,但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