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傍观者审,当局者迷在词典中的解释
bàngguānzhěshěn,dāngzhě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拼音bàng guān zhě shěn, dāng jú zhě mí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bàng guān zhě shěn ,dāng jú zhě mí ㄅㄤˋ ㄍㄨㄢ ㄓㄜˇ ㄕㄣˇ ,ㄉㄤ ㄐㄨˊ ㄓㄜˇ ㄇㄧˊ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三:“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基本含义

  • 指傍观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问题,而当事人却容易迷失在其中。

详细解释

  • 傍观者指旁观的人,审指审视、观察;当局者指当事人,迷指迷失、困惑。成语意指旁观者能够以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而当事人却很容易因为陷入其中而迷失方向,无法正确判断。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旁观者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而当事人则容易因为个人情感、利益等因素而无法客观判断。适用于各种社会、工作、学习等场景,特别是在决策、争论、纠纷等方面。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公冶长是孔子的一位学生,他曾经问孔子:“鲁人为善者,其妻妾将安之?”孔子回答说:“傍观者迷,当局者迷。”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当事人,都容易因为个人情感、利益等因素而迷失方向。

成语结构

  •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这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意义相反,形成对比。

例句

  • 1.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2. 在争论中,我们常常是当局者迷,需要借鉴傍观者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例如,傍观者审可以联想为旁观者审视问题,当局者迷可以联想为当事人迷失方向。可以想象一个旁观者站在迷失方向的当事人旁边,审视着他的困惑。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等,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在游戏中,傍观者审,当局者迷,我们应该多听老师的指导。2. 初中生:在班级的决策中,我们要避免当局者迷,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3. 高中生:在社会问题中,我们需要做到傍观者审,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