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三鬴在词典中的解释
sān

三鬴

拼音sān fǔ

注音ㄙㄢ ㄈ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 三釜 ”。1.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周礼·地官·廩人》:“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 郑玄 注:“此皆谓一月食也。六斗四升曰鬴。”
    (2).喻菲薄的俸禄。《庄子·寓言》:“ 曾子 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心悲。’” 宋 王安石 《酬郑闳中》诗:“三釜只知为养急,五浆非敢在人先。” 明 邵璨 《香囊记·逼试》:“事亲未得荣三釜,教子空劳授一经。” 清 柯煜 《述怀》诗:“三釜计不就,五亩遄归休。”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或事物三番五次地来回做同一件事情。

详细解释

  • 三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三”表示次数,意味着多次重复;“鬴”表示来回往复。三鬴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没有停止的意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反复无常、犹豫不决,或者某事重复发生。

使用场景

  • 三鬴常常用于描述某人在做决定或处理问题时反复无常、犹豫不决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事多次发生或多次重复,强调事情的反复性质。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例如描述某人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又改口说那样;或者描述某事一次又一次地发生。

故事起源

  • 关于三鬴的起源,有一个古代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曹骏的人,他常常犹豫不决,不敢做出决定。有一次,鲁国国君问曹骏:“你为什么总是三番五次地来回做同一件事情?”曹骏解释说:“我害怕做出错的决定,所以总是反复考虑。”从此,人们用“三鬴”来形容一个人反复犹豫不决的行为。

成语结构

  • 三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在买衣服的时候总是三鬴不定,试了又试,最后还是没买。2. 这个项目已经三鬴了好几遍,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决定。3. 她经常三鬴在做选择的时候,很难下定决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三鬴”分解成“三”和“鬴”两个部分进行记忆。可以把“三”记为次数,表示重复的次数;把“鬴”记为来回往复的动作。这样记忆起来会更加容易。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三鬴”意思相关的成语,例如“三复白圭”、“三思而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弟弟玩游戏的时候总是三鬴不定,不知道选哪个游戏玩。2. 初中生:我在选课的时候三鬴了好几次,最后还是选了音乐课。3. 高中生:我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三鬴了好几个月,最后才决定报考计算机科学专业。

拆字解意

三鬴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