棰挞
拼音chuí tà
注音ㄔㄨㄟˊ ㄊ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拷打。《东观汉记·左雄传》:“ 刘据 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诚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几遭箠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箠挞,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
基本含义
- 指严厉的惩罚或责备。
详细解释
- 棰挞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棰意为用棍子打,挞意为用皮鞭抽打。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严厉的惩罚或责备。形容对人进行严厉的打击或批评。
使用场景
- 棰挞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对他人的批评或责备非常严厉,以及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家庭、学校、工作等,表示对错误行为的严肃态度和严厉惩罚。
故事起源
- 棰挞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二十九年》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哀公想要对一位犯罪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罚,于是他下令用棍子打这位官员,以示警戒。这个故事成为了棰挞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棰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棰”和宾语“挞”组成。动词“棰”表示用棍子打,宾语“挞”表示用皮鞭抽打。
例句
- 1. 他因为犯了错误,受到了老师的棰挞。2. 这个公司因为违法行为,受到了政府的棰挞。
记忆技巧
- 要记住这个成语,可以将“棰挞”与严厉的惩罚或责备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人被棍子打或皮鞭抽打的画面,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惩罚、责备相关的成语,如“杖责”、“鞭挞”等。了解更多成语的用法和故事背景,可以帮助你丰富汉语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不听话的同学进行了棰挞。2. 初中生:他因为考试作弊,受到了校长的棰挞。3. 高中生:他因为迟到被老师棰挞了一顿。4. 大学生:公司因为违法行为受到了政府的棰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