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飇
拼音míng biāo
注音ㄇㄧㄥˊ ㄅㄧㄠ
繁体
基本解释
谓在风中鸣响。《文选·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张铣 注:“飇,风也。谓桐木之叶,春露既乾,向秋鸣风。”
基本含义
- 形容风声很大,声势猛烈。
详细解释
- 鸣飇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风势猛烈,声音高亢响亮。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风或者声音的强烈程度,表达出一种猛烈的气势和力量。
使用场景
- 鸣飇常常用来形容风势猛烈的天气,比如台风、龙卷风等。也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高亢,如炮声、雷声等。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气势猛烈,比如一个人的声音、动作等。
故事起源
- 鸣飇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中,原文是“飇风鸣鸣”,形容风声很大。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鸣飇”。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这场台风来势汹汹,鸣飇的声音让人心悸。2. 他的演讲声音鸣飇,让人印象深刻。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鸣飇”联想成风声猛烈的样子,想象台风来袭时的声音,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天气相关的成语,如“风和日丽”、“雷声大雨点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今天风好大,真像鸣飇一样。2. 小学生:昨晚雷声鸣飇,吓得我一夜没睡好。3. 初中生:他的歌声鸣飇,让人陶醉其中。4. 高中生:这场比赛的气氛热烈,观众的掌声如鸣飇般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