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疎
拼音qī shū
注音ㄑㄧ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犹亲疏。 唐 韩愈 《示儿》诗:“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疎。” 宋 司马光 《送昌言舍人得告还蜀》诗之三:“外物有荣悴,中心无戚疎。”
基本含义
- 形容亲疏有别,关系疏远。
详细解释
- 戚,亲戚;疎,疏远。戚疎形容亲疏有别,关系疏远,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不同,有些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缺乏亲近的感觉。
使用场景
- 戚疎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特别是亲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指代亲戚之间疏远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疏远。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戚国君主的亲弟弟因为心机而被废黜。后来,这位被废黜的王子被人称为“戚疏”,意为亲戚关系疏远。这个故事成为了“戚疏”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们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一直很戚疏。2. 他与亲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戚疏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戚疏”拆分为“戚”和“疏”,其中“戚”可以联想为亲戚,而“疏”可以联想为疏远。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就可以记住“戚疏”的含义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成语,如“亲如手足”、“冷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表哥的关系很戚疏,很少见面。2. 初中生:他们班上有一对戚疏的同学,很少交流。3. 高中生:他们之间的戚疏关系已经持续很久了,几乎没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