誊正
拼音téng zhèng
注音ㄊㄥˊ ㄓㄥˋ
繁体
基本解释
◎ 誊正 téngzhèng
[make a fair copy of] 重新抄写改正
这是誊正的文本
详细解释
重新抄写。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酬答书札》:“遂发起草之人,问明答意,具草送閲,方发写人誊正。”
基本含义
- 指校对、校勘文稿,使之无误。
详细解释
- 誊正是一个古代的文书制度,指校对文稿、书写正本,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在现代,誊正一词常用于指校对、修改文稿或书籍,使之达到规范、准确和完善的标准。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编辑、校对、修订文稿、书籍或文件的过程。也可以用于形容整理、修正、修改其他事物的过程。
故事起源
- 成语“誊正”源于古代文书制度,当时写作和传播文书的方式与现代完全不同。在古代,文书的传播主要依赖手工抄写,因此保证文稿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了确保文稿的正确与完整,需要经过多次校勘、修改和抄写,最终形成正本。这个过程就是“誊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动词 + 形容词
例句
- 1. 为了确保研究报告的准确性,他花了很多时间誊正每一页的内容。2. 编辑部对这本小说进行了多次誊正,以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誊正”与校对、修改文稿的过程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仔细地校对一份文稿,确保每个字词都准确无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古代文书制度和校勘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对“誊正”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誊正我们的作业,以确保没有任何错误。2. 初中生:为了提高文章的质量,我经常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多次誊正。3. 高中生:写论文之前,我会仔细阅读并对参考文献进行誊正,以确保引用准确无误。4. 大学生:在进行研究时,我会花费大量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誊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