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粥
拼音fàng zhōu
注音ㄈㄤˋ ㄓㄡ
繁体
基本解释
犹施粥。灾年向贫民免费供给米粥。 萧乾 《往事三瞥》:“因为粥反正只那么多,放粥的一见人多,就一个劲儿往里兑水。”
基本含义
- 指慷慨解囊,施舍贫穷的人。
详细解释
- 成语“放粥”源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南朝宋时期,有一个官员名叫刘义庆。他非常慈善好施,经常帮助穷人。有一天,刘义庆听说有很多饥民在挨饿,于是他决定动员他的家人和朋友一起煮粥,然后放到路边供饥民食用。这个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赞赏,后来就形成了成语“放粥”,用来形容慷慨解囊,施舍贫穷的人。
使用场景
- 成语“放粥”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乐于助人,慷慨解囊,愿意帮助贫穷的人。可以用在赞美他人的行为上,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的行为。
故事起源
- 成语“放粥”的故事起源于南朝宋时期,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描述慷慨解囊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成语“放粥”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放”和“粥”。
例句
- 1. 他经常捐款救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真是个放粥的好人。2. 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真是放粥般的帮助。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放粥”与刘义庆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刘义庆煮粥并放在路边供饥民食用的情景,以此来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的慈善故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精神和乐善好施的价值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学习刘义庆一样,做一个放粥的好人。2. 初中生:我们应该向那些放粥的人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3. 高中生: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放粥者,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