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周公在词典中的解释
zhōugōng

周公

拼音zhōu gōng

注音ㄓㄡ ㄍㄨㄙ

繁体

基本解释

  • (1). 西周 初期政治家。姓 姬 名 旦 ,也称 叔旦 。 文王 子, 武王 弟, 成王 叔。辅 武王 灭 商 。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摄政。东平 武庚 、 管叔 、 蔡叔 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 洛邑 为 东都 ,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左传·僖公五年》:“秋,诸侯盟。王使 周公 召 郑伯 。” 杜预 注:“ 周公 ,宰 孔 也。”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人三》:“周公,泛指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 庄公 十六年,有 周公 忌父 ; 僖公 五年,有宰 周公孔 ,非 周公旦 明矣。”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梦见 周公 。’”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叩门惊 周公 。”

基本含义

  • 周公是指古代中国周朝的开国君主周公旦。在成语中,周公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公正无私,以及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

详细解释

  • 周公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统治者,他以其公正和明智的执政方式而著名。因此,成语“周公”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公正无私,以及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公正的心态对待事物,并且对待人民应该有责任感。

使用场景

  • 成语“周公”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公正无私,以及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它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不公正行为。

故事起源

  • 成语“周公”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周朝。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以其公正和明智的执政方式而受到人民的尊敬。他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因此,人们将他的名字作为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公正无私,以及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

成语结构

  • 成语“周公”的结构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品行高尚,真是个活生生的周公。2. 这位领导以周公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员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中国历史中的周朝和周公旦的故事联系起来,来记忆成语“周公”。想象周公旦执政时的公正和明智,以及他对人民的负责任的态度,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周朝和周公旦的故事,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班的周公,总是公正地对待每个同学。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就像一个周公,总是为我们班级的事情负责任。3. 高中生:在学校的学生会中,他担任主席的职位,表现得像个周公一样公正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