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钿蝉在词典中的解释
tiánchán

钿蝉

拼音tián chán

注音ㄊㄧㄢˊ ㄔ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 妇女贴于面颊的蝉形金花。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啼妆半贴鈿蝉,手语斜飞金雁。”
    (1).筝饰。亦借指筝。 唐 温庭筠 《赠弹筝人》诗:“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 明 徐霖 《绣襦记·鸣珂嘲宴》:“排场寂,看鈿蝉金鴈,锦茵狼籍。” 清 陈维崧 《冬闺》词:“有恨篝前银鸭睡,无情筝上鈿蝉啼。”
    (2).镶嵌金、银、玉、贝等物的蝉形发饰。 宋 汪藻 《醉落魄》词:“结儿梢朵香红扐,鈿蝉隐隐摇金碧。”

基本含义

  • 指人做作、虚伪、假装聪明的样子。

详细解释

  • 钿蝉原指用金银饰物装饰的蝉,比喻人做作、虚伪,装出一副聪明的样子。成语中的“钿”是用金银饰物装饰的意思,“蝉”是指蝉虫。形容人故作聪明,虚伪做作。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装模作样、假装聪明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虚伪的行为。

故事起源

  •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则寓言故事:昔日有一位官员,他非常喜欢蝉鸣的声音,于是他用金银装饰一只蝉,然后放在庭院中。一天,他的朋友来访,看到这只金银蝉,都惊叹不已,以为这是一只非常珍贵的蝉。官员看到朋友们的反应后,非常得意,故意说:“这只蝉是我养的,非常聪明,能够说话。”朋友们都不敢怀疑,纷纷称赞这只蝉的聪明才智。从此,这位官员就被人们戏称为“钿蝉”。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总是装出一副聪明的样子,真是个钿蝉。2. 别再跟他争论了,他只是个钿蝉,根本不懂真正的道理。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钿”字的发音与“电”字相似,而“蝉”字的发音与“陈”字相似。可以将成语的意思理解为“电陈”,即用电的方式陈述自己。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虚伪、做作相关的成语,如“伪善”、“装腔作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笑声听起来像钿蝉一样,很做作。2. 初中生: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总是装出一副钿蝉的样子,真让人讨厌。3. 高中生:这个政客总是钿蝉般地装出一副聪明的样子,但实际上却一无所知。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有些人为了讨好他人,总是装出一副钿蝉的姿态,让人看不起。希望这份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钿蝉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