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瓶伎
拼音cù píng jì
注音ㄘㄨˋ ㄆㄧㄥˊ ㄐ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蹵瓶伎”。古代杂技名。《文献通考·乐二十》:“蹵瓶伎,盖蹵其瓶使上於铁锋杖端,或水精丸与瓶相植,回旋而不失也。”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行走时脚步轻盈,像踢瓶子一样敏捷。
详细解释
- 蹴瓶伎是由“蹴”、“瓶”和“伎”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蹴”指踢,表示脚步轻盈;“瓶”指瓶子,表示物体小巧;“伎”指技艺,表示行动的灵巧和熟练。整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行走时脚步轻盈,像踢瓶子一样敏捷。
使用场景
- 蹴瓶伎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走姿态轻盈、敏捷,也可以用来形容行动迅速、灵活。
故事起源
- 关于蹴瓶伎的具体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据说这个成语可能与古代戏曲表演有关。在古代的戏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轻盈的步伐和熟练的技艺来展现角色的动作,其中就包括踢瓶子的技巧。因此,蹴瓶伎可能源于古代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动作。
成语结构
- 蹴瓶伎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洁明了。
例句
- 1. 他的步伐如蹴瓶伎般轻盈,优雅地穿行在人群之间。2. 这位舞者的舞姿犹如蹴瓶伎,令人叹为观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蹴瓶伎”与轻盈、敏捷的形象联系起来,例如想象一个舞者在舞台上表演蹴瓶伎的动作,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轻盈、敏捷相关的成语,例如“飞黄腾达”、“如鱼得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走路的样子像蹴瓶伎,非常轻盈。2. 初中生:他的舞蹈动作像蹴瓶伎一样灵活。3. 高中生:这位运动员的速度和敏捷度让人想起蹴瓶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