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牛
拼音bó niú
注音ㄅㄛˊ ㄋㄧ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1). 孔子 弟子 冉耕 的字。《论语·雍也》:“ 伯牛 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 集注:“ 伯牛 , 孔子 弟子,姓 冉 ,名 耕 。‘有疾’,先儒以为癩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后诗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恶疾。
(2).古地名。《左传·成公三年》:“三年春,诸侯伐 郑 ,次于 伯牛 ,讨 邲 之役也。” 杜预 注:“ 伯牛 , 郑 地。”
基本含义
- 指人才出众、学识渊博的人。
详细解释
- 伯牛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一头聪明伶俐的牛,它能够背诵文史,知识渊博。因此,“伯牛”成语用来形容人才出众、学识渊博的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褒奖、赞美、尊称一位有很高学识的人。
故事起源
- 《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了伯牛的故事。伯牛是古代贤人伯夷的兄弟,他们两兄弟因为不愿意效忠暴君,选择了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但是伯牛并没有像伯夷那样过于放纵,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刻苦学习,成为了学识渊博的人。后来,当伯夷被人们称为贤人时,伯牛也因为他的学识而被人们称为伯牛。
成语结构
- 主体为“伯牛”,没有其他修饰成分。
例句
- 1. 他是我们学校的伯牛,每次上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2. 这位教授是学术界的伯牛,他的研究成果广受赞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头牛背着一本厚厚的书,表示这头牛非常聪明,学识渊博。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伯夷和伯牛的故事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有关的成语,如“才子佳人”、“有才无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是班里的伯牛,因为我每次都能回答问题。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一位伯牛,他每天都在看书学习。3. 高中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伯牛,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这位教授被称为学界的伯牛,他的研究成果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