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造雨
拼音jìng diàn zào yǔ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静电造雨 - 简介
静电造雨,采用大型电离装置(外形就像钢柱上的灯罩),生成大量带负电荷的粒子,这些粒子会促使云的形成,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气,会诱使数十亿个水滴形成云雨。
静电造雨 - 项目背景
阿联酋一眼望不到边的绵延沙丘,那里常年连续几个月不下雨。
数百年来,中东地区的人们梦想着将沙漠变成适于种植庄稼的农田,淡水资源不再像如今(2010年)这样紧缺。
在阿布扎比总统聘请的科学家宣称已在沙漠地区成功造雨以后,他们距离这一梦想更近了一步。2010年,作为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之一,阿布扎比聘请科学家秘密开发革命性人工降雨技术,首次在沙漠地区制造了超过50场暴风雨,为人类实现将沙漠变农田梦想带来了希望。
静电造雨 - 研究实验
科学家2010年在阿布扎比的艾恩地区制造了超过50场暴风雨。
瑞士公司“国际大都市系统”(Metro Systems International)负责实施这个项目。2010年6月,国际大都市系统公司建造了五个电离装置,每个装置配备了20台发射器,可以将数万亿个催化云形成的离子发射到大气层。
在2010年夏天的四个月里,当大气湿度达到30%以上,发射器就被打开。虽然阿联酋气象专家预测艾恩地区无云或无雨,但整个夏天该地区仍出现了52场降雨。
采用这项技术将节省巨额开支,使用它增雨每年耗资600万英镑,而海水淡化的成本则高达4500万英镑。建造一套电离装置造价约为700万英镑,而一座海水淡化装置的建设成本为8.5亿英镑,这还不算运营成本。
此外,“静电降雨”也给阿布扎比当地人带来了一些烦恼,因为它们有时变成了冰雹,偶尔伴有大风和闪电。
静电造雨 - 技术原理
科学家正尝试在沙漠地区生成云,从而实现对天气的控制。
1、国际大都市系统公司科学家利用电离装置生成称为电子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具有吸附尘埃微粒的天生本领。尘埃微粒经常存在于沙漠地球的大气中。
2、尘埃微粒通过对流由发射器送上高空,与阳光到达地面后释放热量生成的气团汇合。
3、一旦尘埃微粒到达生成云的合适高度,带负电荷的粒子将吸引空气中漂浮的水分子,令其在周围凝结。
4、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气,会诱使数十亿个水滴形成云雨。
静电造雨 - 评价
“国际大都市系统”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哈特穆特·格拉斯尔(Hartmut Grassl)教授表示:“这项技术用途广泛,例如,将水输入至干旱地区。或许,这是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技术。”
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彼得·威尔德尔(Peter Wilderer)支持这项科学突破。他说:“我们在实现一个重要目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即在全球气候显著变化的时候,增加淡水资源的可利用率。”
也一些科学家对这项技术在艾恩地区使用的效果持质疑态度,因为阿布扎比是沿海国家,夏季到来时,空气会从温暖的海洋中集聚水气,然后落于地面,从而诱发降雨。
基本含义
- 指通过人工手段利用静电原理来制造降雨。
详细解释
- 静电造雨是指利用静电原理,通过引雷电或者其他方式,人工诱导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从而人为地造成降雨的现象。
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形容人们通过科技手段来主动干预天气,实现人工降雨,常用于气象科学或相关领域的讨论中。
故事起源
- 静电造雨这个成语是在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人工手段来增加降雨量。静电造雨成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常用词语。
成语结构
- 静电造雨是一个由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静电”表示静止电荷的电学现象,“造”表示制造,“雨”表示降雨。
例句
- 1. 他们利用静电造雨的方法,成功增加了降雨量。2.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研究如何用静电造雨,以解决干旱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静电造雨”这个成语与静电现象联系起来,想象在云层中产生静电,从而诱导降雨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静电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他与气象相关的成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我们学习了静电,老师说静电还可以用来造雨呢!2. 初中生:我在科学书上看到过静电造雨的原理,好神奇!3. 高中生:科学家们正在研究静电造雨的方法,希望能够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