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细十番
拼音cū xì shí fān
注音ㄘㄨ ㄒㄧˋ ㄕㄧˊ ㄈㄢ
繁体
基本解释
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起于 明 末,盛行 江 南,今仍流行于 福建 、 江苏 、 浙江 等地。十番即十番鼓,又称十番锣鼓,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十番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鐃鈸、号筒,祇用笛、管、簫、絃、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诸名。后增星鈸器,輒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鐃之属,则为粗细十番。”
基本含义
- 形容处理事情时,仔细地斟酌,十分谨慎。
详细解释
- 粗细十番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粗细”、“十番”两个词组成。粗指粗糙,细指细致。十番表示十倍,形容做事十分细致、谨慎。这个成语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仔细斟酌,不能草率从事。
使用场景
- 粗细十番常用于描述对待工作、学习或其他事务时的态度。可以用于提醒自己或他人要做事谨慎,不能马虎从事。也可以用于夸奖他人做事认真、细致。
故事起源
- 粗细十番的故事起源于明代的《西游记》第七十五回。故事中,孙悟空被观音菩萨派去降服黄眉怪,但孙悟空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仔细观察了黄眉怪的行为习惯和特点。他粗略计算了黄眉怪的身高、力量等,然后再进行详细的思考和谋划,最终成功降服了黄眉怪。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仔细斟酌,不能草率从事。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数量词
例句
- 1. 他对待工作一向粗细十番,从不马虎。2. 做事情要粗细十番,不能草率从事。
记忆技巧
- 把“粗细”和“十番”两个词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仔细地斟酌,像是在用放大镜一样看待问题,进行十倍的细致思考和谋划。
延伸学习
- 1. 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等。2. 探索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写作业的时候,总是粗细十番地检查,确保没有错别字。初中生:考试前我会粗细十番地复习,以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高中生:写论文时,我会粗细十番地查阅资料,以保证论证的准确性。大学生:实习的时候,我会粗细十番地处理每个任务,以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