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附蠃在词典中的解释
luǒ

附蠃

拼音fù luǒ

注音ㄈㄨˋ ㄌㄨㄛˇ

繁体

基本解释

  • 即蒲卢。一种细腰的葫芦。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二八:“是故附蠃升高而枯,蝜蝂以任重而躓。”

基本含义

  • 指人附庸风雅,追随别人的风尚,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

详细解释

  • 附蠃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据《左传》记载,齐国有一位名叫附蠃的人,他追随齐国的贵族,附庸风雅,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附蠃”成为一个贬义词,形容人盲从别人的风尚,缺乏独立思考和主见。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那些没有主见,盲目追随他人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会盲从他人意见的人。

故事起源

  • 据《左传》记载,附蠃是齐国的一个人名。这个人追随齐国的贵族,附庸风雅,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的名字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会盲从他人意见的人。

成语结构

  • 附蠃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总是附蠃在别人身边,没有自己的主见。2. 不要成为一个附蠃的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蜷缩在一只蝎子的背上,表示他附庸风雅,缺乏独立思考。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相关的成语,如“盲从”、“缺乏主见”等,来扩展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附蠃的同学,总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2. 初中生: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要成为附蠃的人。3. 高中生:附蠃是一个贬义词,形容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4. 大学生: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从他人的意见,成为附蠃的人。

拆字解意

附蠃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