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断
拼音tīng duàn
注音ㄊㄧㄥ ㄉㄨ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 听断 tīngduàn
[hear and decide;preside at lawsuit and give judgment] 听取陈述而作裁断。也指听讼狱而加以裁决
详细解释
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汉书·叙传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转乾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州县之吏亲民事,催科听断安能悉孚人意,即有善政,得誉亦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他此刻随便出个考语,説我‘心地糊涂’,或者‘办事顢頇’,或者‘听断不明’,我还到那里同他辩去呢?”
基本含义
- 听到某个消息或者谣言后就断定事情的真相,不经过核实就下结论。
详细解释
- 听断是指在听到某个消息或者谣言后,立即断定事情的真相,而没有经过核实就下结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信息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使用场景
- 听断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批评那些不经思考就轻信谣言的人,也可以用来指责那些只听一方之言就做出判断的人。
故事起源
- 听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齐国的国家,国王非常喜欢听取各种奇闻异事。有一天,有人告诉国王说,齐国的头号大盗已经被抓住了。国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断定大盗被抓住了,不再有威胁。然而,事实上,这个消息是一个谣言,大盗并没有被抓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消息后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轻易相信。
成语结构
- 听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听”和“断”。
例句
- 1. 他听到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断定了事情的真相,结果误导了大家。2. 我们不能听断谣言,应该通过事实来判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听断”与“听到谣言就断定”这个情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将其与战国时期的故事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判断、谣言相关的成语,如“道听途说”、“信口雌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听断了别人说的话,结果被老师批评了。2. 初中生:我们应该不听断言,而是通过事实来判断。3. 高中生:大家不应该轻信谣言,要保持理性思考,不要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