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谏
拼音mò jiàn
注音ㄇㄛˋ ㄐ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暗中进谏。《后汉书·循吏传·刘矩》:“顺辞默諫,多所省用。” 李贤 注:“默諫,不显扬也。”
基本含义
- 暗中规劝或批评别人的错误行为。
详细解释
- 默谏是由“默”和“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默”意为默默无言,不发声;“谏”意为规劝、劝告。默谏指的是暗中规劝或批评别人的错误行为,不直接表达,而是以默默无声的方式进行。
使用场景
- 默谏常用于形容在不直接指出别人错误的情况下,通过暗示或间接劝告来改正别人的错误行为。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权谋、政治等复杂场景中,智者通过巧妙的方式批评或规劝他人,以达到改变局势或解决问题的目的。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公孙牟的大臣,他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政治手腕。一次,齐国国君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但身边的大臣们都不敢直接规劝国君。公孙牟为了改变国君的错误决策,选择了默默地通过暗示和间接劝告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国君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公孙牟的默默规劝,改变了错误决策,齐国得以免于灾难。
成语结构
- 默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在会议上,他不直接批评领导的错误决策,而是通过默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2. 智者懂得用默谏的方式来改变别人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直接责备。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默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位智者,他没有直接开口批评他人的错误,而是默默地通过暗示和间接劝告来改变别人的行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默默无闻、默默无言等,以扩展对默谏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用默谏的方式让我意识到了错误。2. 初中生:班长通过默谏的方式改变了同学们的不良习惯。3. 高中生:在政治课上,老师通过默谏的方式教育我们要正确对待权力。4. 大学生:作为学生会的一员,我会用默谏的方式给予同学们建议,而不是直接指责。